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兩岸關係與區域政治專題
Seminar on Cross-strait Relations and Regional Politics 
開課學期
103-1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國家發展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周繼祥 
課號
NtlDev7074 
課程識別碼
341 M532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 
上課地點
 
備註
上課時間與上課地點請詳參本所網頁。與吳秀玲合開
限碩士在職專班生
總人數上限:3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一、課程主題:本課程旨在深入探討兩岸關係與區域政治的發展,藉由各個單元、專題的討論,從不同的專業知識領域和不同的政黨立場觀點,解析過去、現在和未來的兩岸關係,以及研析中國與台灣周邊國家區域合作之制度背景、理論基礎和政策原則。
二、課程要求:本課程以討論為主,由選課學生依個人興趣、專長擇一單元提出報告,供同學進行討論,並參考授課老師評論意見改寫成期末報告。
三、預期成果:
(一)使學生洞悉兩岸關係的過去、現在和將來,並凝聚國人對兩岸關係的共識。
(二)彙整區域政治相關理論,歸納區域政治的運作模式,評估中國與東協進行區域合作後對台灣的影響。
(三)對政府大陸政策和國際區域政治運作提供規劃與建言。

上課時間:
星期六 (第7、8節)
 

課程目標
一、探究兩岸關係性質、定位、歷史沿革和癥結。
二、研析區域政治的理論與實際。
三、預測未來兩岸關係與國際區域政治的可能發展。


第 1 週 授課說明及要求
第 2 週 第1單元:【兩岸關係的背景】
包宗和、吳玉山主編(1999),《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》,台北: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,第一章。
周繼祥(2009),從中共「兩會」看大陸政經社情勢與對台政策走向,「從中共"兩會"看大陸政治經濟情勢與兩岸經貿走向」研討座談會,台北,財團法人兩岸遠景交流基金會。
周繼祥(2010),<中共兩會後兩岸關係發展的前瞻>,《交流》雜誌,第110期,台北,海基會。
第 3 週 第2單元:【從歷史觀點看兩岸關係】
蔡政文、林嘉誠(民78),《台海兩岸政治關係》,台北:國策資料中心。
葛劍雄(1994),《統一與分裂:中國歷史的啟示》,第二章:分與合、第三章:分合的標準,頁29-82、83-103。
林佳龍、邱澤奇主編(1999),《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: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》,台北:月旦出版社。
周繼祥(2000),〈「一個中國原則與台灣問題」白皮書發表後兩岸關係發展的新趨勢〉,台北:《立法院院聞》月刊,第二十八卷第四期。
邵宗海(2003),《當代大陸政策》,台北: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。
張亞中、李英明(2003),《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》,台北: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。
第 4 週 第3單元:【從政治觀點看兩岸關係】
周繼祥(2001),〈當前兩岸關係平議〉,台北︰《立法院院聞》月刊,第二十九卷第一期。
周繼祥(2009),胡六點對兩岸政治定位與政治談判規劃的涵義,「兩岸政治定位與政治談判」研討座談會,台北,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。
徐斯儉、吳玉山主編(2007),《黨國蛻變: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》,台北:五南圖書。
高朗、張五岳、吳秀光、石之瑜、吳玉山、袁易等著,包宗和、吳玉山主編(1999),《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》,台北:五南圖書公司。
張亞中編(2010),《兩岸政治地位探索》,台北:生智出版社。
第 5 週 第4單元:【從經濟觀點看兩岸關係】
吳介民(1996),〈經貿躍進,政治僵持?─ 後冷戰時代初期兩岸關係的基調與變奏〉,收錄於《台灣政治學刊》第一期,台北:月旦。
兩岸遠景論壇(民91),《WTO架構下的兩岸經貿關係論文集》。
童振源(2003),《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》,生智文化,第12章。
周繼祥(2009),中共參與亞太經濟機制現況之研析,「遠景基金會論壇」,台北,財團法人兩岸遠景交流基金會。
周繼祥(2010),ECFA簽訂後的兩岸關係:回顧與前瞻,「契機與挑戰:兩岸關係和平與發展研討會」學術研討會,上海,上海東亞研究所。
第 6 週 第5單元:【從社會觀點看兩岸關係】
趙彥寧(2002),〈公民身份、國族主義與親密生活:以老榮民與大陸新娘的婚姻為研究案例〉,《重訪東亞:全球、區域、國家、公民文化研究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》,南投:暨南大學。
郭正亮(1996),〈從社會和解到國家和解—以小搏大的兩岸經略〉,《國家發展的新形勢:變局中的台灣研討會》,高雄:中山大學。
周繼祥(2010),<兩岸設旅行辦事處後的展望>,《亞太和平月刊》,台北,亞太和平基金會。
第 7 週 第6單元:【從法律觀點看兩岸關係】
黃昭元主編(2000),《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》,台北:學林文化公司。
張亞中(1998),《兩岸主權論》,台北:生智。
周繼祥(2009),〈兩岸人民交流對兩岸法律關係之影響〉,「亞太和平研究論壇」,台北,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。
周繼祥(2009),《台灣同胞權益保護法》對兩岸政治地位的影響及我因應之道,「亞太和平研究論壇」,台北,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。
周繼祥(2010),兩岸展開海上執法共同合作之問題,台北,亞太基金會論壇。
第 8 週 第7單元:【從文化觀點看兩岸關係】
Prasenjit Duara(1993), “De-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Nation”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, no. 30(July),pp.1-26.
Harry Harding(1993), The Concept of “Greater China”: Themes, Variations, and Reservations. China Quarterly, 136(December),pp.660-686.
Lucian Pye(1993), “How Chinese Nationalism was Shanghaied”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, no. 29(January),pp.107-133.
Samuel S. Kim & Lowell Dittmer(1993), “Whither China’s Quest for National Identity” In Dittmer & Kim(eds.)China’s Quest for National Identity,pp.237-290.
李政亮(2009),《走進都會中國:一個台灣人登陸十年的文化觀察》,台北:夏日出版社。
第 9 週 第8單元:【從國際觀點看兩岸關係】
包宗和、吳玉山、明居正等著,包宗和、吳玉山主編(1999),《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》,台北: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。
唐正瑞(2000),《中美棋局中的台灣問題(1969.1-1999.12)》,上海:人民出版社。
林佳龍、鄭永年主編(2001),《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》,台北:新自然主義公司。
周繼祥(2002),〈加入WTO後的兩岸關係〉,《第十一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》,青島,中國社科院台研所、全國台研會。
周繼祥(2009),中共暨國際對馬總統就職週年講話反應之研析,「遠景基金會論壇」,台北,財團法人兩岸遠景交流基金會。
周繼祥(2009),中共暨國際對我「三合一」選舉反應之研析,「亞太和平研究論壇」,台北,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。
周繼祥(2010),中國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機制的現況與展望,「亞太和平研究論壇」,台北,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。
第10週 【期中考週】
第11週 第9單元:【中國國民黨和民主進步黨的兩岸觀比較】
國家統一綱領 (國家統一委員會,1991.03)
國家發展會議兩岸關係議題共同意見(國家發展會議,1996.12.28)
建構新世紀的兩岸關係:回顧與前瞻(陸委會,2000.2.17)
郭正亮(1998),民進黨轉型之痛,(天下文化),第三章。
周繼祥(2004),民進黨的大陸政策,「2004年兩岸關係發展研討會」,南京,江蘇省社會科學院、中華兩岸論壇協進會。
周繼祥(2008),馬英九大陸政策的前瞻,「選後台灣政治情勢與兩岸關係展望」研討會,武漢,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研所。
周繼祥(2010),從藍營觀點尋求兩岸政治關係之可能共識,台北,亞太基金會論壇。
全國台研會編(2001),《民進黨大陸政策演變》,北京:全國台研會。
周繼祥(2010),<中共兩會後兩岸關係發展的前瞻>,《交流》雜誌,第110期,台北,海基會。
第12週 第10單元:【海基會與海協會的互動】
*海基會網站: http://www.sef.org.tw/www/html/discuss.htm
*海協會網站:http://www.china.org.cn/ch-haixia/gb/foundation/huitan/menu_wght.htm
* 中國官方對台政策文件彙集。可參考:http://www.huaxia.com/channel117.html
http://gptaiwan.org.tw/~cylin/China/
章念馳(2002),《兩岸關係與中國前途》,香港﹕中國評論文化公司。
周繼祥(2008),兩會台北會談的可能議題及成效評估,「兩會復談後兩岸關係之評估與展望」研討會,台北,中華歐亞基金會。
周繼祥(2009),<對第四次「江陳會談」的期待>,《交流》雜誌,第108期,台北,海基會。
周繼祥(2010),<兩岸設旅行辦事處後的展望>,《亞太和平月刊》,台北,亞太和平基金會。
周繼祥(2011),<海基會與兩岸關係-擘劃台灣新願景>,《交流》雜誌,第115期,台北,海基會。
第13週 第11單元:【區域政治的理論與研究方法】
方雷、王元亮(2011),《政治科學研究方法概論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。
任克敏(2001),《區域發展理論》,台北:五南圖書公司。
蔡東杰(2007),《東亞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》,台北:五南圖書公司。
宋鎮照(2007),《東南亞區域?究與政治經濟學 : 現狀、議題、發展與?究方法》,台北:海峽學術出版社。
陳大鈞(2003),《俄羅斯區域政策之理論與實務》,台中﹕哈姆雷特出版社。
陳士勳(2006),《後冷戰時期中共「睦鄰外交」之研究 : 一個「社會建構主義理論」的觀點》,台北﹕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張之豪(2008),《中國與東協國家區域整合的政治經濟分析》,台北﹕台灣大學政研所碩士論文。
曾怡仁、張惠玲,2000,〈區域整合理論的發展〉,《問題與研究》,第39卷,第8期,頁53-71。
程又中主編,2006,《地區主義視野下的中國─東盟合作研究》,北京:世界知識出版社。
第14週 第12單元:【區域政治的運作-以東亞為例】
周湘宜(1998),《東協歷屆高峰會議與區域政經合作(1967-1992)》,台北﹕政治大學外交所碩士論文。
丁斗(2001),《東亞地區的次區域經濟合作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。
王子昌(2004),《東亞區域合作的動力與機制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李榮林、宮占奎,孟夏(2007),《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》,天津:天津大學出版社。
曹雲華等,2009,《新中國─東盟關係論》,北京:知識出版社。
何志工、安小平(2008),《東北亞區域合作:邁向東亞共同體之路》,北京﹕時事出版社。
古小松(2008),〈2020年的東盟及其與中國關系〉,《東南亞縱橫》,第5期,頁3-11。
王志民(2009),《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政治因素及中國的對策》,北京﹕世界知識出版社。
郭宏(2009),《全球市場、國內政治與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》,北京﹕中國經濟出版社。
第15週 第13單元:【中國與東協區域政治合作對台灣的影響】
中央研究院(2011),《「日常生活的政治 : 區域研究的微型場域」研討會論文集》,台北﹕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。
中共中央(2010),《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》,北京:人民出版社。
史惠慈等著 ; 陳添枝主編(2010),《不能沒有ECFA :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對臺灣的挑戰》,台北: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。
宋鎮照(2009),《變動中的中國、臺灣與東南亞之新三角關係 : 政治vs.經濟.發展vs.安全.區域化vs.全球化之策略思維》,台北:海峽學術出版社。
魏后凱(2011),《中國區域政策─評價與展望》,北京:經濟管理出版社。
范國濤、吳秀玲(2011),中國西部大開發政策與東協次區域合作之影響和評估,「2011年第三屆區域史地學術研討會」,嘉義:嘉義大學史地系。
第17週 第14單元:【未來兩岸關係的展望與兩岸區域政治整合的評估】
陳峰君(2005),〈亞洲兩種政治模式的異同與趨同〉,收錄於李文主編,《東亞:憲政與民主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頁3-16。
周繼祥(2002),〈邦聯構想平議〉,《立法院院聞》,第三十卷第一期,pp.53-60。
周繼祥(2009),關於達成兩岸和平協議的一些想法,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機遇管理」學術研討會,北京,全國台灣研究會。
周繼祥(2010),兩岸政治協商路徑圖:時機、途徑與利弊,「和平發展時期的兩岸關係展望研討會」,台北,亞太基金會。
明居正編(1996),《雙贏?雙輸?兩岸關係何去何從》,台北:致良。
金小川主編(2000),《打破僵局 - 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向》,北京:華文出版社。
政治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發展?治理論壇(2008),《兩岸政經轉型與民主發展 : 新政府人事、政策與互動取向?討會(會議實錄)》,台北﹕政治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發展?治理論壇。
郭偉峰主編(2005),《胡錦濤與兩岸關係新思維》,香港: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。
章念馳(2005),《兩岸關係與中國崛起》,香港: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。
臺灣安全研究小組、陳明通等(2005),〈臺灣應有的兩岸關係思維與策略〉,見《民主化臺灣:新國家安全觀》,台北:先覺出版公司。
鄭永年(2000),《民族主義與區域政治結盟》,台北:東吳大學。
魏鏞(2002),《兩岸關係互動及整合模式之比較分析》,行政院陸委會專案研究報告,頁21-38。
周繼祥(2011),<論壇:建國百年與台海安全-兩岸關係的可能演變是值得關注的議題>,《中共研究》,第45卷第1期,台北,中共研究雜誌社,pp.106-110。
第18週 【期末考週】
 
課程要求
指定閱讀和撰寫報告。

評分方式:
1.平時成績 40%
平時成績佔40%,由授課教師觀察學生在課堂上參與討論或回答問題的表現給分。
2.期末報告 60%
依國科會所訂之論文規格,撰寫8,000字左右之期末報告,占學期總成績60%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Panitchpakdi, Supachai and Mark L. Clifford ( 2002) China and the WTO﹕Changing China, Changing World Trade, Singapore﹕John Wiley & Sons(Asia) Pte Ltd.
Song, Ligang, eds.(2002) Dilemmas of China’s growth in the twenty-first century. Canberra: Asia Pacific Press.
丁斗(2001),《東亞地區的次區域經濟合作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。
丁樹範主編(2002),《胡錦濤時代的挑戰》,台北: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。
大前研一著、黃碧君等譯(2003),《中華聯邦》,台北:商周出版。
王子昌(2004),《東亞區域合作的動力與機制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包宗和、吳玉山主編(1999),《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》,台北: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。
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編(2010),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文件匯編》,北京:人民出版社。
李文(2005),《東亞:憲政與民主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李榮林、宮占奎,孟夏(2007),《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》,天津:天津大學出版社。
卲宗海(2006),《兩岸關係》,台北:五南出版社。
周繼祥(2002),〈加入WTO後的兩岸關係〉,「第十一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」,青島:中國社科院台研所、全國台研會。
杭廷頓、柏格(S. P. Huntington & P.L. Berger)主編、王柏鴻譯(2002),《杭廷頓&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》,台北﹕時報文化出版公司。
林佳龍、鄭永年主編(2001),《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》,台北:新自然主義公司。
徐博東主編(2008),《台灣政局發展與兩岸關係》,北京:台海出版社。
曹雲華等(2009),《新中國─東盟關係論》,北京:知識出版社。
郭偉峰主編(2005),《胡錦濤與兩岸關係新思惟》,香港: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。
章念馳(2002),《兩岸關係與中國前途》,香港﹕中國評論文化有限公司。
章家敦(Gordon G. Chang)(2002),《中國即將崩潰》,台北:雅言文化。
程又中主編(2006),《地區主義視野下的中國─東盟合作研究》,北京:世界知識出版社。
談崢、于海江等譯(2005),《他改變了中國─江澤民傳》,上海﹕世紀出版集團。
魏后凱(2011),《中國區域政策─評價與展望》,北京:經濟管理出版社。
鄭永年(2000),《民族主義與區域政治結盟》,台北:東吳大學。
魏鏞(2002),《兩岸關係互動及整合模式之比較分析》,行政院陸委會專案研究報告。
方雷、王元亮(2011),《政治科學研究方法概論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。
蔡東杰(2007),《東亞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》,台北:五南圖書公司。
宋鎮照(2007),《東南亞區域?究與政治經濟學 : 現狀、議題、發展與?究方法》,台北:海峽學術出版社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無資料